發布時間:2022-12-23 信息來源: 瀏覽次數:4247
早前,教育部已明確高中普職比要盡可能提高至1:1,這就意味著未來將有50%左右的初中生會被分流到職高,無緣高中。
很多家長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把50%的學生送到技校學習?其實這是當下最合理的分配。既然提升普職比已成定局,為何又說初中生能“直升高中”?一起來看看吧!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兩場考試就是高考和中考,高考決定了學生能不能考上名校,好的名校甚至可能會影響這個學生的一生。步入社會第一塊敲門磚的含金量就看這所大學了。而中考則決定了學生是否可以進入一所優質的高中,之前我國中考的錄取比例達到了60%至70%之間,隨著政策的調整現在只有50%的比例,剩下的50%學生要去技校就讀。這讓學生家長很是焦慮,因為一旦步入技校,學生畢業以后除了自己創業之外,很可能就是個工廠職工了,技工的工作是相對辛苦的,為人父母也是于心不忍。為什么家長都不愿意學生分流到職高?近年來教育部也在大力度扶持中職教育,為了吸引更多高分的初中生選擇職高,很多中職院校也開始推出更多吸引人的專業和就業政策,但是家長們依然不愿學生被分流到職高,理由有四個。
第一、書寫基本功
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學生都是中考落榜分流過來的,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比較低,學校的學習氛圍也自然不會太濃厚,即便是好學生來中職受到影響也會,很多家長都擔心學生會學壞。
第二、師資力量差,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中職院校的師資力量,相比正常的高中教師差很多,很多高中教師都是省市級名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而中職院校的師資能力十分有限,學生學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第三、就業困難
現如今本科生就業形勢都很不樂觀,專科生更是受到很大限制,而中職院校的專業幾乎對應的崗位都是社會上的基層崗位,而且有些崗位不僅辛苦薪資待遇也很低,進入社會就業難也毫無發展。
第四、學生過早的進入社會
中職畢業的學生幾乎都未成年,過早地步入社會找工作,不僅不能體會到工作的樂趣,而且由于年齡小反而會沾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這一點是家長最不想看到的。提升普職比例實現合理人才分配。很多家長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把50%的學生送到技校學習?其實這是當下最合理的分配。我國大學畢業生逐漸“白菜化”,數量高達900多萬。這900多萬的畢業生中,有80%的學生在擔心自己畢業之后就會失業。很多雙非學校的學生或者民辦的本科畢業生,畢業之后也沒有家長想象的那么體面,很多在溫飽線上掙扎。而據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技術人才缺口達到了1900萬之多,國家急缺技術型人才。所以這也是國家調整普職比例的重要原因。今年重新修整了職業法,明確地提出了提高職業技術院校的地位,使其和普通高校平等。在很多本科院校里合并了技術類專業,使得學生的學歷更有含金量。普職比例已成定局。如何做到100%分配到校
近日教育部通知宣布,推行各地普高的招生計劃,預計在2023年實現100%分配到校。家長和學生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用去技校,可以直升高中了。但是他還有具體的條款,表達的是另一個意思。其中指出中學要根據在校人數和辦學水平,進行合理比例的招生計劃,做到科學分配。
同時無論私立或公立高中,都要提供公費指標,分配到不同初中的學生身上。特別注明優質高中的指標到校招生采用校內選拔的方式,要依據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錄取。也就是說這個指標到校指的是學校的招生,而不是所有學生的入學。同時不再以學校的名額為主,而是根據學生的成績為主,與此同時,還特別聲明了體育成績的重要性。雖然沒有改變50%的普職比例,但是錄取方式更公平,錄取條件更偏向于素質教育,今年初一的學生有福氣享受到新政策的落實了。分配到校提到體育成績和綜合成績。素質教育刻不容緩。這次政策明確提出了體育成績和綜合能力,就是提醒家長現在是素質教育的時代,不要讓學生在專注于成績的同時,忽略了身體素質和其他能力的培養。
針對體育活動,前不久還頒布了學生課間時間不得占用,以及每天一小時課外活動時間的規定。國家對下一代的身體素質很關心,家長也要注意讓學生有固定的體育鍛煉。綜合能力聽起來可能范圍很廣,也不好定義。給家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些年的高考考生全省雙料狀元,按理說進入清華和北大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被兩所學校拒收了,原因就是沒有在考試科目里的歷史測試評定在B而不是A。
很多學科不要以為不計入中考或者高考的考試總成績,就掉以輕心。考試不計入分數,只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快樂地學習,不是不學習的理由。這項政策的逐步落實,就是為了杜絕學校掐尖的現象再次出現,之前初中的升學名額是不同的,生源好成績好的學校,升學率就會高一些。師資力量和生源差一些的學校,錄取名額就少一些。而初中學校之前都是以學區形式在讀書,所以很多買不起學區房的學生就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這次調整之后就會好很多。同時把體育鍛煉和綜合能力作為考核項目,家長就可以放心地讓學生做一些喜歡的課外活動,不必再擔心因此影響學習成績了。
上一篇
2023年2月高考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