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5-17 信息來源: 瀏覽次數:2402
今天,鄭州愛嬰幼師學校向您分享的知識是:幼兒教師如何拍攝和運用微視頻觀察記錄幼兒。
微視頻指時間在30秒至20分鐘、內容廣泛、形態多樣的視頻短片。隨著具有視頻拍攝功能的手機的普及,利用手機進行記錄,為幼兒教師更便捷地、客觀地、完整地觀察與記錄幼兒的活動提供了可能。
一、微視頻觀察、記錄的價值
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目前,教師采用的記錄形式多為文本記錄,即教師對觀察的現象采用活動后用文字描述的形式。我們在教學觀摩和調查中,發現當教師進行觀察回顧的時候,常常出現細節行為描述遺漏或者摻入主觀描述的現象。
相對于傳統的文本記錄,微視頻具有直觀、便捷、可反復播放、可存儲的特點。基于微視頻可隨時記錄、可隨時播放的便利特點,教師可利用微視頻記錄有價值的內容,隨后反復觀看,發現現場觀察中可能忽略的細節,提高觀察分析能力,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助推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
1、微視頻拍攝有助于教師明確觀察目標,聚焦拍攝內容。
當前,教師觀察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從傳統的文本觀察記錄拓展為集視頻、文字、圖片等為一體的多元化觀察方式。微視頻因為其微、短,需要教師明確觀察目標,從一開始教師拍攝近20分鐘的視頻原素材,到后續通過反復觀看,在觀看中甄選關鍵片段,再到最后完成微視頻的記錄,都離不開教師對觀察重點的把握。教師只有聚焦拍攝內容、梳理核心經驗、捕捉典型行為,才能提升觀察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微視頻故事信息更客觀、完整,且可以反復觀看。
文本觀察的內容受觀察者觀察視角和表述能力的制約;相對而言,微視頻可以更加客觀、完整地還原保教活動現場,能隨時觀看且反復播放。它不僅可供教師個人反復查閱,反思微視頻故事的核心,而且可運用于教師研訓,通過視頻案例分析與研討,促進教師深層學習,提升教師觀察、解讀幼兒的專業能力。
教研組可以圍繞教研主題,選擇有代表性的微視頻素材,引導參加教研的教師集體研討,調動教師積極參與、碰撞思維,助推教師觀察、解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們在組織教師開展“角色游戲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研討時,播放了某一年齡段幼兒角色游戲的微視頻,引導參加研討的教師思考幼兒在角色游戲中主題選擇、角色意識、替代行為、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情況。研訓機構、園所也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探索微視頻的不同用法。
微視頻既有利于教師全面、深入地回顧幼兒活動過程,反思教育支持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教研團隊、研訓機構以微視頻為工具,開展有關觀察目標、內容、方法、幼兒學習與發展分析的研討,提升教師的觀察能力,推動幼兒園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
3、微視頻有利于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增強新教師的觀察興趣。新教師處于職業生涯的“生存期”,對自身觀察能力的不自信和繁重的文字記錄工作,容易加劇他們的“生存”焦慮。支持新教師開展微視頻下的幼兒行為觀察、解讀,通過口頭解讀視頻中的幼兒行為表現,能讓文本記錄撰寫能力不強的新教師逐漸增強自信、喜歡觀察。因此,在新教師初入職階段,以微視頻觀察代替文本觀察,既有助于減輕新教師的案頭工作,又能為新教師提高觀察能力提供“支架”。
二、微視頻的拍攝與素材的提取
(一)明確拍攝任務,做好拍攝準備
微視頻的拍攝既能反映教師觀察的視角和過程,又能體現教師觀察的結果。高質量的微視頻需要教師對拍攝目標、內容、情境和地點等進行事先的規劃和準備。
一是明晰拍攝目標。
教師可以從解決班級保教問題出發,確定觀察和拍攝目標研訓團隊可以圍繞不同的觀察專題有目的地設計拍攝任務,如拍攝“游戲中幼兒的數學思考”“建構游戲中幼兒的問題解決”等。
二是加強理論學習。
圍繞拍攝目標,研訓團隊、教師個人應及時學習、梳理幼兒發展的核心經驗和典型行為表現,以便在拍攝中能夠及時、有效地捕捉有價值的瞬間。
三是圍繞目標,規劃拍攝情境、對象。
例如,教師想要了解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的發展情況,首先,需要思考拍攝情境,是選擇教學活動、游戲活動還是生活活動環節進行觀察和拍攝;其次,還需要思考是跟蹤拍攝個案,還是關注班級幼兒整體發展水平,或者是兼顧個體和群體。
四是根據拍攝計劃,做好技術支持。
教師要思考是采用手持拍攝還是使用手機支架進行拍攝、是否需要多部手機進行多角度拍攝等。
當需要拍攝較大空間或者拍攝群體幼兒的游戲行為表現時,教師可能需要事先準備好手機支架,提前調整好拍攝角度。
五是做好觀察分工。
教師的日常觀察是一種參與式觀察,還需兼顧首要的帶班任務。因此,教師需要提前和配班教師做好溝通,以保障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拍攝計劃的如期完成。
(二)掌握拍攝技巧和方法,聚焦記錄的內容
首先,拍攝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
教師應明晰觀察是為了發現問題、改進日常保教工作,因此不宜在拍攝前突擊優化活動環境和活動材料,更不宜彩排幼兒的活動,否則將影響微視頻記錄的真實性、客觀性,影響觀察者的分析與判斷。
其次,拍攝中應盡可能清晰地錄制幼兒的對話。
微視頻拍攝一般伴隨日常保教工作的自然情境進行,幼兒活動時的聲音容易影響微視頻的質量。當觀察幼兒個體探究學習時,教師可在不影響幼兒行為表現的情況下,適時調整場地,保證幼兒在較安靜的氛圍下進行專注探究。
當遇到個別幼兒對拍攝有抵觸或者不敢放手操作的情況,教師應營造安全、寬松的氛圍,引導幼兒敢于且樂于表達,保證拍攝狀態的自然。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設備來提高聲音錄制的清晰度。
再次,拍攝方式和角度的選擇很重要。
拍攝中,教師最常用的是近距離拍攝和中距離拍攝。近距離拍攝的范圍在一米以內,中距離拍攝的范圍在一到兩米間。超過兩米的遠距離拍攝比較少用。有時活動的環境空間或是幼兒的行動路徑比較大時,教師需要采取移動跟隨拍攝和遠距離拍攝結合的方式進行拍攝,但時長不宜過長。
在拍攝中,教師要根據觀察對象所處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拍攝:幼兒坐在位置上操作材料,教師可采取正向、側向兩種方式進行拍攝。如果想要觀察幼兒操作活動的具體過程,可適時調焦,拉近鏡頭,拍攝特寫鏡頭;
如果要拍攝幼兒的集體活動,要注意捕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體現不同發展水平或學習特點的幼兒探究的鏡頭,而非只是拍攝集體活動的場景。在拍攝時,如果需要兩個機位的拍攝,可設置一部手機為固定式拍攝;選擇的角度一般采取大場景拍攝;另一部手機用于隨手拍,根據幼兒的當下行為表現進行移動式或調焦式拍攝。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需求,挑選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進行拍攝。
最后,拍攝中應“站穩三分鐘”。
一些教師在觀察和拍攝時普遍存在觀察視角頻繁轉換的問題,如一會兒拍攝幼兒A,一會兒拍攝幼兒B,一會兒觀察“娃娃家”里幼兒的游戲行為,一會兒觀察“小吃店”里幼兒的游戲行為。這種拍攝貌似記錄了很多信息,但這些信息是殘缺的、不連續的。教師觀察和拍攝時,只有“站穩三分鐘”,才可能捕捉到幼兒與材料、同伴互動的具體而生動的學習過程。
(三)提取微視頻素材,制作微視頻
因為保教活動現場的信息量豐富,教師常圍繞拍攝任務和觀察重點,先拍攝十幾至二十幾分鐘的幼兒行為表現。活動結束后,教師會再次或多次觀看所拍攝的內容,剪出最有價值的3-5分鐘微視頻。
一個有觀察價值的微視頻,需要教師做好拍攝前、中、后的完整思考。以拍攝“建構游戲中幼兒的操作(數學)”微視頻為例,教師應根據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分析拍攝的重點、思考拍攝的關鍵要素,拍攝幼兒有相關數學操作的游戲行為。
三、微視頻的運用
(一)分門別類,形成便于檢索的資源庫
幼兒園可以建立常態化的微視頻遴選機制,從教師日常拍攝的微視頻中精選優秀的資源,建立幼兒園園本教研與培訓的可視化資源庫。為了進一步拓展游戲微視頻的使用,幼兒園管理層可以對視頻資源進行分門別類的收集與整理:一是可根據視頻拍攝的活動內容分類,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戶外運動游戲等,在二級分類中再根據年齡段分類。這樣便于使用者根據需要快捷地查找視頻資源。
二是以幼兒姓名建檔。對教師而言,可以為每個幼兒建立微視頻成長檔案。這樣的檔案,既便于教師看到幼兒的成長變化,也便于教師及時檢視針對班級每個幼兒的觀察情況,對未被關注到、較少被關注到的幼兒有針對性地補充觀察信息。
(二)建立“視頻工作坊”,提升教師觀察能力
“視頻工作坊”是以視頻為載體,幼兒園通過定期開展活動,組織教師討論微視頻的拍攝,分析視頻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并提出支持策略的學習共同體的組織形式。“視頻工作坊”中,幼兒園管理層可以多角度挖掘微視頻的研訓功能,提升教師觀察能力:
一是布置專題拍攝任務,開展拍攝內容匯報交流,幫助教師反思觀察行為并提升聚焦觀察、關注過程的能力。
二是對視頻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情況開展研討交流。幼兒園管理層可以借助“看得見”的學習,幫助教師對抽象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理論形成具體、直觀的理解,借助“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等分專題微視頻的研討,幫助教師梳理不同領域、不同類型游戲中不同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特點,把握每一類活動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核心價值。
三是對視頻中的教師支持開展反思性研討,即基于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反思教師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游戲介入與支持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并從支持幼兒到達“最近發展區”的視角探討有效的推進策略。
總之,在信息化教學大背景下,微視頻以其短小精悍、符合教師碎片化學習需求、具象生動、順應當前視覺化學習潮流等特點,從資源質量 “微觀”角度開闊研訓思路,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變文本學習為視聽學習,成效是顯而易見的,能有效助力教師的成長。幼兒園管理層應關注微視頻在教師研訓中的價值,借助微視頻帶來的觀察技術的變革,推動研訓模式的變革與研究。
關于幼兒教師如何拍攝和運用微視頻觀察記錄幼兒,您學會了嗎?如果您喜歡幼師行業,想學更多幼師技能的話,鄭州愛嬰幼師學校歡迎您隨時前來咨詢哦!